 |
■
鹅
池
书
院 |
■
临沂书画名家
工作室■书画廊
【崔洪玉书法工作室】
【瑜 靓书法工作室】
【董晓光书画工作室】
【李云泉书画工作室】
【李凯龙篆刻工作室】
【吴景海毛体书法工作室】
【曦之画廊】
【亲墨斋】
|
|
 |
|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
沂蒙风俗
“ 世代沿袭谓之风,群居相染谓之俗”。千百年来,勤劳、勇敢、淳朴、智慧的沂蒙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民间文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深入生活的源头,感受沂蒙地区古朴的民风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吧。
乐舞
沂蒙地区有灿烂的乐舞文化。自春秋的“夷狄之乐”、汉代“百戏”、唐代“乐舞”、宋代“舞队”、至明清的“秧歌”,不同形式与风格的民间舞蹈,经历数十个朝代风雨的洗涤和冲筛,保留下来的已成为民间传统舞蹈的精髓。其中龙灯扛阁在全国独树一帜。早在150多年前,龙灯、扛阁就流传在河东区九曲镇三官庙村一带,是一种将民间的龙舞和扛阁结合在一起表演的广场舞蹈,粗犷奔放,气势恢弘。过去用于祭祀和求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龙灯扛阁参加欢迎八路军、解放军、庆祝胜利的活动,成为喜庆节日不可缺少的娱乐项目。龙灯、扛阁的舞龙者为青壮年,有两组轮番上场,每组10人(或14人),1人擎珠,9人分执龙头、龙尾、龙身;8付扛阁由16人表演(8个人成人为“下扛”,4个儿童为“上扛”),多扮成神话故事如《八仙过海》中的人物形象。
扑蝴蝶是沂蒙地区另一种极具特色的广场舞蹈。其中临沭县韩村镇李介前村的表演远近闻名。该村的表演队伍庞大。每逢春节至正月十五,他们不仅在本村,还经常到邻村和县城献艺。参加表演的多则百余人,少则几十人,男女成队而舞,表现了青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里,扑蝴蝶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动员参军”、“交送公粮支援前线”等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十字路镇的耍马灯、峨庄的舞蹈大竹马也是盛名远扬。
戏曲
沂蒙地区的戏曲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中以柳琴戏最为著名。建国之初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柳琴演员,如李春生、唱青衣花旦的张金兰等。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唱词通俗生动、善于铺陈,尤其长于叙事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柳琴戏的唱腔音乐,源于临沂流行的姑娘腔、花鼓调,并受到柳子戏的影响,其唱腔以多彩的花腔、独特的拖腔为主。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表演朴实、生活化。特别是小丑的表演,诙谐又不流于庸俗。
沂蒙地区有很多庄户剧团,1941年成立的沂水高庄镇朱位村剧团,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热爱戏剧的激情不减,他们每年用牛车、马车拉着演员和戏箱,四邻八村汇演。无需高台大院,也不用急管繁弦,篱边场院扎个架子,村头旷野搭个土台,锣鼓响起时,粗布棉袄一甩,高大嗓门一亮,就踩着碎步粉墨登场了。大红帷幕开合处,戏中的角色水袖飘飘,名眸流转,字正腔圆的演绎着剧中的悲欢离合。
沂蒙地区是著名的剪纸之乡。无论走到哪个村庄,不管经过哪家窗前,你几乎都会发现吉祥的、火红的窗花点缀着农家的日子。炕头上,灶火前、雪夜里、老树下,一双双灵巧的手,一把把飞舞的剪刀,将日新月异的农家生活剪出无限风光,剪出浓郁的诗情画意。
剪纸是民情民俗的载体。临沂市艺术馆的王滨先生在剪纸领域取得了有代表性的成就。20世纪7年代住在艺术馆阴冷潮湿的地下室里的民间艺术家,把艺术创作的根深深的扎在祖传文化的沃土里,从民间美术中提取令人振作的元气,去体现时代精神。他和他的学生田归红创作的大型剪纸《莲生贵子》、《桃孩》、《王祥卧鱼》等,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全国剪纸展览中获三个金奖,两个银奖;剪纸连环画《王祥卧鱼》被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收藏。这幅剪纸把天地作半圆,天空布满半圈雪花,王祥卧冰的腹部剪一大鱼,周边浮游着一群小鱼,构成一幅汉画石刻和富有装饰味的现代木刻。他在《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将》、《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剪纸创作中,吸收了民间传统文化丰富的形象内涵,在造型和刀法上大刀阔斧、得意出神,从有法到无法,把民间艺术的传统魅力转化为新的剪纸语言符号。王滨还借鉴中国画的传统装裱技法,把大型剪纸作品反放在布面上喷水展平,然后将剪纸正面粘封四边,成功的装裱出一幅幅剪纸作品。沂蒙地区还有一种挖补门笺,也叫套色门笺,民间叫做“换堂子”,富丽而不失朴实,鲜艳而不媚俗,统一而又富有于变幻。春节飘在家家的门楣,象流水流出几番喜庆的韵致。
印染
沂蒙地区的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名闻遐迩。苍山、莒南、临沭一带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印染作坊。那些散落在山野村闲的古朴草屋,散发着久远的芳香,以一种怀旧的情怀支撑着这项艺术,将蓝印花布的美深深地播种在沂蒙大地上。蓝印花布的颜料为靛青,是从一种叫蓝草的植物中提取的,物理性能稳定,色泽素雅。战国时曾任兰陵令的荀子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种朴素的沉静而缓舒的蓝色,配上吉祥的神秘而绮丽的图案,比蓝天里飘逸的白云还要纯净,比大地上绽放的花朵还好深情。这至高无声的艺术语言,最能代表沂蒙儿女智慧和创造生活的激情。蓝印花布的图案多以七点花鸟基调,结构用小点、短线、小块面组成,形似猫爪,又似梅花;有的采用“轱辘线”等传统纹样。彩印花布多以大红、绿、桃红、紫、黄五色套印,结构丰满,色彩绚丽。
书画
沂蒙是“书圣”王羲之的故里,著名的书画之乡。受书圣的影响,这里自古就有研习书法的风尚。“鲁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临沂古称琅琊,历史人物荟萃,墨客迭出,除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之外,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也诞生在这里。临沂旧城西南角的普照寺遗址,原是王羲之的故居,过去一直保留着王羲之的“晒书台”和“洗砚池”等遗迹。临沂城内原有一座五贤祠,是古人为纪念诸葛亮、王祥、王览和颜真卿、颜杲卿五位先哲而建。千万年来,临沂书画之风不衰,小至几岁垂髫幼童,上至八十白发老翁,多有挥毫泼墨,纸上生花者,张寿民、王小古、惠玉坤、皮之先、高庆荣、马约、颜泉、李大坤等书画名家,将传统的书法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近年来,书法热已逐渐成为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地域性文化。一些研究王羲之、颜真卿的民间学术团体也相继成立。1990年5月,临沂地区成功的举办了书圣艺术节,同时举办了“中国临沂书圣杯国际书法大赛”和“王羲之故里国际书画”邀请展。临沂地区正以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吸引着愈来愈多的海内外人士来此观摩书法、交流技艺。
著名书法大师沈尹默曾说过:“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这一对中国书法美学特征的准确评价,在古临沂得到了鲜明的印证。
工艺
沂蒙地区的手工艺制作品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更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莒南的王家坊曾被中国文化部誉为“中国雕塑之乡”。那些在山野中沉睡的石块,在刚錾、锤子的叮当声里,在汗水顺着黝黑的脊背砸落下来的滴答声里,成为一件件构思巧妙、造型古雅、风韵天成、内涵深邃的珍品。临沭县苍马山下朱苍乡的花岗岩,色正质纯是石雕的上等材料,所雕狮、虎之类制品,艺术品味也很高。
苍山县小郭东村被国家文化部誉为 “中国泥塑之乡”,做泥玩具的历史至今已有130多年。这些泥玩具有泥模成型,注重外形的夸张。在泥坯上涂以白粉做底色,再施以大红、桃红、黄绿、紫等颜色,最后用黑色进行勾勒,达到多样统一的效果。有的背部和底部仍表露泥的本色,朴实无华。临沂泥玩具以桃红和绿色为主调,热烈、明快、活泼、各种戏曲人物、各种动物的造型惟妙惟肖,展现了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褚庄的“牛头哨”能吹出几个单调的曲调。“五丝哨”以红、黄、蓝、白、黑五色线系着陶哨,取端午节民间佩戴“万岁索”的吉利。这些富有乡土气息和浓厚趣味的玩具,多次出国参加民间艺术展览,有的被送往宋庆龄故居纪念馆陈列。值得一提的是,与泥玩具亲缘很近的民间工艺——捏面人,在沂蒙地区也经常见之于街头。几种染了色的糯米面团,在手艺人捏型搓揉下,几分钟时间内就成为各种神话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之类造型,令孩子们爱不释手。2001年,中央电视台在临沭县拍摄《梦想剧场》,捏面人就入了镜头。
郯城的木雕玩具历史悠久,式样繁多,刀枪剑戟、车马鸟兽、各种人物、挂饰灯具,达7大类500多个品种之多。那些虎头钟、梅花枪、龙泉剑;那些核桃人、马拉车、八仙花篮驮载着美丽的童话,民谣和无数神奇的传说,吱吱碾过岁月的小巷,穿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和艺术鉴赏水平的上档次,过去许多不起眼的东西也登上了大雅之堂。临沭、莒南一带的柳编工艺品,遍地开花;以沂蒙山、苍马山树根为原料的根雕也初现风采。
沂水高桥镇被中国文化部誉为 “中国刺绣之乡”。民间女子手绣的荷包,又香又软,细细密密装满了一代又一代山区女子的爱情。“约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绣好的荷包默默递给心上人的一刹那
,那种古典的婉约的情怀足以醉透一千个春秋啊!
与巧手少女的刺绣技术可以媲美的是,农村老太太手制的老虎鞋、活泼可爱的布娃娃也是临沂一大景观。
另外,临沂的民间工艺制作技巧还表现在特色饮食方面。这里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其中尤以糁和八宝豆豉最具著名。糁在临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主要原料是母鸡肉(或牛肉、羊肉)和麦米、面粉、辅以葱、姜、盐、酱油、胡椒粉、香油等20多种佐料,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还可以祛风逐寒、健胃温脾。近些年来作为一种名吃已进入各大城市。八宝豆豉因用黑豆、茄子、鲜姜、杏仁、花椒、紫苏叶、香油、白酒八种原料发酵而成,故称“八宝”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赖氨酸等营养成分,具有温中健脾、益气补肾、温中散寒、宽中降逆、开胃止呕、滋补润燥、舒筋活络等多种保健医用功能,远销全国各地及日本、中非等国家。“吃了临沂饭,走遍天下不用看”,一句朴实的民间俗语,道出了临沂饮食文化的丰富、精美与多元。
传统节日习俗
春节
俗说“过年”,是民间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喝了腊月八粥,就把年来数。”腊月初八过后,开始忙年,家家户户粉饰墙壁
,扫屋清尘,整理庭院,除旧布新,洗涤理发,做新衣,办年货。做豆腐,谐“都福”音。蒸发团(发糕),做团圆饼,含义“合家团圆,步步登高”。备鸡鱼,意“年年大吉,岁岁有余”。用胡萝卜、白菜心、粉丝等加调料做成“合菜”,红、白、绿相间,鲜嫩可口,象征为人清白,全家和睦。购置器用必添晚筷,寓意增添人口,家丁兴旺。
除夕
过年的前一天。家家户户在欣喜之中,贴春联(服孝期内只贴紫、白对联或不贴)、过门笺,贴窗花、糊灯笼,有的还着意倒贴一个“福”字,寓意“福到”。大门外贴“出门见喜”,院内贴“满院春光”,室内正面贴“人口平安”,床头贴“身卧福地”或“身体健康”。牲畜圈内贴“六畜兴旺”等等。打满一缸水,抱足三日柴,备足半月饭,意“从吃坐穿,一年受用。”柴多是芝麻秸、豆秸、棉花柴,有“芝麻秸做大官,豆秸棒年年旺”和“豆秸棒、棉花柴、金银财宝一起来”之说。是日下午,男子衣冠整齐地到祖茔地上坟,或请祖先亡灵回家过年,谓之“请家堂”(也有说“请纸”的),随后便吃隔年饭。傍晚,接灶后,门口放拦门棍,以防邪魔鬼祟强入院内。入夜,秉烛焚香,灯火通明,彻夜不眠,称“守岁”。旧时人称过年为过关,谓之“年关”,穷人为躲债外出,除夕方归。午夜子时过后,长辈带领子孙发“纸马”、放鞭炮、祭天地、祀祖宗,保佑老少平安。女主人在灶王爷神像前撒纸钱祭祭奠,口诵:“清晨起来把门开,明灯蜡烛点起来;灶神爷爷上边坐,金银财宝两边排;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骡马一大群,四撒老人寿限大,五撒子孙不是举人是翰林。阿弥托佛。”纸马发过之后,全家老少围坐桌前吃年夜饭,多是水饺。饺子里要按全家人口数包上钱(
旧时多是 ”小钱”,现为硬币)或大枣,谁吃着带钱的饺子,就意味着运气好,来年发财;谁吃着带枣的饺子,在一年中便幸福甜蜜。过年要说吉利话,如水饺煮破了不说“破”或“毁”,而说“挣了”;馍馍裂了头不说“裂纹”,而说“开花”或“笑了”。过年尽拣好听的话说,有“大年五更死了驴不好也说好”之谚。年夜饭过后,即意味着旧辞新到,拜年开始。先是本家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然后街坊邻居进行互拜,互问“过年好”、“恭喜发财”等。拜年有尽早之俗,多在早饭前结束。初一早饭(也有在晚饭)后将请回家过年的祖宗之灵送往墓地,谓之“送家堂”。旧时的初一清晨讨饭吃的为“送财神”,每到一家门口高喊:“财神进门来,又添人口又添财;财神落了座,金银财宝一大垛”。
正月十五
也叫“元宵节”、“上元节”或称“过正月十五”。城乡居民多数用黍子面、糯米面或粘高梁面作皮,红糖或白糖作馅制成元宵,当地人俗称“汤圆”或“糖丸子”,象征举家团圆,吉祥如意。晚间,先到祖茔送灯,回家后将白面做成的象征十二个月或十二属相的灯点燃,照射各处,灯光所及预兆洁净,不孽生虫蝎。小孩三五成群手提彩灯,放“滴滴金”,并在大人指导下用面灯照射身上各个部位,寓意心明眼亮,不生疾病。街衢市肆彩灯盈头,并举办撑旱船、踩高跷、骑毛驴、耍龙灯、扭秧歌等民间文艺活动,叫做“闹元宵”。现在过正月十五更是灯火辉煌,火树银花,五彩缤纷,人们争相观看,热闹气氛年盛一年。
二月二
说的是土地神的生日,又称“青龙节”,故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意在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开始刮风下雨,适宜耕作。是日早起打囤、吃豆,农户家家在庭院、场院用簸箕端着草木灰,用木棒敲打着簸箕将其溜成大圆圈“打囤”。再在囤的圆心画上个“十”字,放上五谷,囤外画梯子,叫“上梁梯”,意祈仓满囤流、五谷丰登。合作化以后此风即息,仍吃炒蝎豆。因当地炒豆时拌上红糖或白糖,俗称“糖豆”,寓“炒死蝎类毒虫,日子过得甜蜜”之意。是日上午,男性青壮,携带烧纸和糖豆到土地庙上祭祀“一庄之主”土地神,故有“土地老爷还熬个二月二”之说。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五月端午”和“端阳节”。家家户户门窗和屋檐上插艾蒿。小孩手足系五色线,并将艾枝夹在耳朵上,有的将艾叶等驱虫物缝成“香荷包”戴在胸前,又“五月端午戴艾”之说,意在驱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之五毒。节日早饭吃粽子,一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一说是盛夏到来吃上粽子凉快。故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袄扔”之谚,也有“吃了端午粽,一年不生病”之说。
六月六
放牧人的节日,此时高杆作物长起,食肉动物活动猖獗。是日放牧牛羊的大人小孩买上瓜果和几张烧纸,到山神庙敬山神,以求其驱逐狼、虫、虎、豹,保护牛羊的安全。
七月十五
又称“中元节”,是祭祖的日子,又谓“鬼节”。家家包水饺,备香、纸、带上瓜果、水饺等供品,上坟祭祖。
八月十五
称“中秋节”、“下元节”,是传统的大节日之一。这时,农业年景收歉定局,俗有“七月十五定雨水,八月十五定收成”之谚。欢度“中秋节”也有庆祝农业丰收之意。节前亲友相互赠送月饼,互祝合家团圆。是日晚饭菜肴丰盛,全家聚餐。“玉兔”升起,一家人围坐在院内,摆上月饼。边吃月饼边赏月,称为“圆月”。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旧时,多是富户人家和游手好闲的人游逛登高的日子。有些文人墨客身带茱萸登高饮酒、观花赋诗,故有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1988年起,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辞灶
也叫“过小年”。旧俗是灶王爷启程回天禀报一年来全家情况的日子,故称“辞灶”。旧时因贫富不等,辞灶的日期不同,有“官辞三,(腊月二十三),民辞四,乌龟王八(鸨儿妓女)辞五六”之俗。辞灶时买些瓜果,于晚间供奉灶君。据说糖果有两大作用,一是叫灶王爷上天要甜言蜜语光说好听的;二是用糖果粘住灶王爷的嘴,防治乱说话。辞灶时家中主妇便念念有词:“灶王爷上西天,少说闲话,多加美言。吃足喝饱,早去早回好过年,日子一年强一年。”故灶王爷的对联是:“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来广降吉祥”,横披是:“一家之主”。新中国建立后,此俗曾一度渐消。但近几年又复兴超前,不仅酒席丰盛,而且放鞭炮的数量大增。
清明
清明的前一日为“寒食节”。旧时,家家户户到祖茔添土上坟,俗称“春祭”。素有“东(立冬)到寒食一百五,家家祭祖添坟土”之说,以示给祖先修缮房屋和悼念之情。清明节,早饭吃鸡蛋,老人吃“荷包蛋”。青少年男女把鸡蛋煮熟后染成红、绿、黄等色,饭后穿着红绿新衣到野外“踏青”、“爬山”、“滚鸡蛋”,又称“春游”。也有成群结队的青少年到村外放风筝。为纪念介子推,门口两边和磨眼里插上柏、柳等条枝,还有的用柳柏树枝抽打各处,预防毒虫咬人。口诵:“东墙抽、西墙砸、蝎子、蚰蜒不敢爬。”此俗历久不衰。
婚嫁习俗
境内旧俗,男婚女嫁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主要程序示是:
提亲
媒人提亲也叫“说媒”。提亲后父母双方相互了解,若中意则请人查男女“生辰八字”,按十二属相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推算,若不相克便选择吉日“下聘传柬”,订下终身。男女不见面,全由父母包办。男女青年只好“听天由命”,故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和“嫁给当官的是官娘子,跟着杀猪的是
捋肠子 ”之说。
送书子
也叫“定亲”。双方确定联姻后,男方备好“定亲礼(衣料、首饰、现金等)”馈赠女方。书子上要写明男女年龄、家长和媒人姓名,双方交换,作为联姻依据。又称“传柬”、“过红子”。
送日子
根据男女双方的命相,查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俗称“送日子”。将新娘的冠笄、坐帐及上下轿的面向、男女送客的属相等事宜皆书其上。双方各自通知亲友,亲友便以钱物为礼品相赠,男方称“送礼”,女方称“送填箱”。
结婚
也叫“娶媳妇”。结婚前几天选择吉日,男方派人到女方家送些新娘嫁衣、鱼、肉、鸡等物名曰“送催妆”,以示结婚日期将到,要按时发嫁。男方热闹非凡,布置新房,张贴对联和“双喜”,请厨师办酒菜。新娘发嫁有尽早之俗,一般有两个男大客,又称“送客”;陪嫁女客一名,又称“看轿的”或“称车的”,多是新娘的嫂子或姐妹。新娘穿嫁衣,戴花冠,头脸盖着“蒙头红”,下轿后,被两名架媳妇的妇女扶着,男前女后系红绸子,名曰“领红”,踏红毡或红席入门庭,拜天地,入洞房。撒栗子枣,寓意为“早立子”。撒栗子和大枣者边撒边说:“先撒栗子后撒枣,大的领着小的跑。”意多生儿女。新郎踩床后,要大口吃鸡蛋,旁白:“大口咬着黄,日子过的强。”夜间新郎、新娘同吃“宽心面”,喝“合婚酒”。邻里男女不分老少入洞房“闹房”。洞房内通宵达旦不熄灯,谓之“长明(命)灯”。新郎新娘合房前,由男方的弟弟到洞房送“尿盆”,边送边说:“我为哥嫂送尿盆,嫂子为我早生侄。”新郎新娘入睡后,还有人在房外偷听里边的动静,谓之“听房”
寡妇改嫁
丧夫之妇称“寡妇”。旧时寡妇不嫁称“守节”。有“嫁夫随夫,丧夫随子”之伦,即寡妇不允许再过第二道门槛。如若再嫁,公婆视为不孝,邻里斥为“不守贞节”。社会舆论则认为死后一劈为二,两个男人各得一半。改嫁者娘家反对,公婆阻拦,只好深夜孤身逃走。离走之后亡夫家在身后用谷秸“火”烧,意为烧走“丧门星”。
其他习俗
生子养女
城乡居民家庭生孩子谓之“添喜”。男孩称“大喜”,大门口挂红布并系上弓箭和大蒜头,寓意为:“骑马射箭,能打会算”;女孩称“小喜”,门口只挂红布。丈夫先到女方家“报喜”,再告之亲友邻居。女方娘家便筹备鸡蛋、白面、小米、点心、红糖、小孩衣服、尿布等物品,择日到男方家“铰头”。亲友邻里要在“铰头”之前送些鸡蛋、红糖、小儿衣服、长名锁之类,叫“送粥米”,以示祝贺。妇女生头胎满一个月时,娘家兄弟要接回去住一段时间,谓之“住满月”。在婴儿出生百日时,还要穿“百岁衣”,也叫“百家衣”,意祈孩子“长命百岁”。
祝寿
也叫“过生日”、“上寿”、“做生日”。旧时老人年到花甲便开始祝寿,生日这天儿女及亲友便带鸡蛋、长寿糕、猪肉、鱼、馍馍等物登门“做生日”。主人宴请亲友吃“长寿面”,喝“百年吉”酒。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给老人家做生日切忌间隔,直到寿终。否则子女谓之“不孝”,亲友谓之“失交”。
生活习俗
(一)服饰
衣服
旧时境内个别官商地主多着绸缎右襟长袍,外套马褂、短褂,肥便裤,一般庄户地主则不及。农村居民多着自己手工纺制的纯棉粗布衣服,俗称“本地布”,色泽多为青、深蓝’浅蓝或蜡染蓝印花布等,喜庆节日弄件新鲜点的换上就不错了。稍富裕点的冬有棉夏有单,有的冬天能穿上棉长袍,俗称“大袄”。贫困农户深冬才能穿上棉衣,夏天再掏去棉絮,当单衣穿,多年穿一件,补丁摞补丁,故有“新三年,旧三年,补丁连连又三年”之说。一到冬天,要饭的“花子”成群结队,穿着“灯笼裤子(薄单裤)”冻得满街跑。30年代后期,境内为共产党、八路军的根据地,群众衣着有所改观。
帽
旧时老人戴毡帽,青壮年戴红疙瘩圆帽,俗称“帽壳”,女性缠头巾。农民夏天戴苇笠,冬天戴棉帽或“满头捋”(土耳其帽)
鞋袜
旧时农民多穿麻线纳底布鞋和前边带钩的“铲鞋”,夏天雨季老年妇女穿“油鞋”(布鞋涂油不透水),男子赤脚或穿草鞋垫子(也叫“三里丢”)。青壮女子多穿麻线纳底布鞋,前头“割花”或“包鞋脸”,只有逢年过节或结婚时才穿“绣花鞋”。穷人冬天多数穿不上棉鞋,只有富户人家才能穿上皮鞋,橡胶水鞋和袜子。
发型
清末,男留发辫,未婚女子留单辫,俗称“一棵葱的大辫子”,或打鬏,已婚女子在脑后握“纂”,带上网子,别上头钗、簪子,老年妇女将头发盘缠于脑后叫“小鬏”。中华民国成立后,男子去辫剃光头,男孩子留“芯髦”,女子未更。
(二)饮食
境内居民习惯同桌共餐,春、夏、秋季一日三餐,冬季两餐。穷人多以高梁、糁子、地瓜等粗粮为主食,煎饼为家常食品。在青黄不接的春天,多以糁子煎饼和稀粥充饥,且是“糁子煎饼两手捧,糊粥汤子照人影”,故有“椿树放翅(指发芽长叶),穷人饿的倒气”之说。一遇荒年便卖儿鬻女,逢年过节也难得吃上一顿饱饭。就是吃上一顿饺子,也是少放油多搁盐,于是富人讥笑说:“穷人吃顿面饭,三天离不开水缸沿”,指吃盐多齁的光喝水。居民口味习惯咸、辣、酸、甜,农家多以咸菜、椒子下饭,菜多是小豆沫,故有“待要解馋,椒子和盐”之说。
早年只有富裕人家有饮茶的习惯,大叶、小叶不等,一般居民只待客用茶,少数年长者有饮茶习惯,多是普通大叶,也叫“大把抓”或“老干烘”。平时一般农民只喝白开水或生水。
(三)住房
旧时境内居民住房,中农以上人家以传统的四合院居多。一般堂屋3间,有的5间堂屋两头是挂耳,座北朝南为上房,成为“主屋”,由长辈居住;东西屋低于主屋,由晚辈居住或做仓房;南屋一般放柴草,另加门楼或阁当。屋顶多用黄草、麦秸苫盖。四面院墙封闭,只有大门是出进口。东部丘陵和中部平原为土木结构,西部山区为木石结构,有的用薄石板拿潲,周围多是石头干叉墙,一推就倒,故有“干叉墙吓死狼”之说。一般无门楼,大门多是篱笆门。日子贫困盖不起屋的就住“地屋子”有的住“团瓢”,仅能遮风避雨,不能挡风御寒。富家的四合院,宽大明亮,石基砖墙,有的重梁挂柱,青瓦盖顶,临街巷处筑大门楼,门后再装拦门杠,穷富之间悬殊很大。
(四)用具
家具
旧时一般农家有吃饭桌、小板凳、方杌、长板凳、箱子、柜、橱等,富家还有八仙桌、太师椅、条几、钱柜、衣架、文平床、顶子床等。色泽多为棕色或黑褐色。
炊具
旧时用土坯或石头砌成烧柴灶,锅,鏊子、勺子为铁质,瓢用葫芦开成,碗、盆、壶、罐多是黑陶。新中国建立以后,渐添煤灶加风箱,白陶瓷碗、盘、盆和搪瓷用具逐日增多。
取暖用具
旧时一般农户无取暖用具,亲朋到来抱把柴禾点燃驱寒,老年人用火罐子取暖,只有富户有火烘子或用木炭烤火。
照明用具
民间照明早时用铁碗灯、铝灯,点豆油或花生油,富家用蜡烛。30年代开始用煤油罩灯。
娱乐用具
旧时境内文化落后,只有大村有鼓、锣、钹等打击乐器,民间艺人有唢呐、笙、管、长号等吹奏乐器,个别农户有笛、箫、京胡、二胡等管弦乐器。民国初年,个别富户有留声机。
生产习俗
境内居民自古以来以农为主,崇尚勤劳细作,勤俭持家之风。历来以“人生天地间,庄户最为先”为信条,有“玩龙玩虎不如玩土”之说。对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看成是“安分守己”,男耕作女理家世代相传。
旧时,农民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春节过后,便“开冻先出粪,备好镢和锨”,开始劳动。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春天开始,忙于倒粪、送粪,备足土肥,为一年丰收打下基础。素有“种地不施粪等于瞎胡混”和“庄稼(是)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接着整地,适时下种,即“谷雨前后,种瓜点豆。”随后便是以锄草、灭虫为主的田间管理,使其苗全苗旺,“通收之年,不收无苗之田”。夏天因多风雨冰雹,故收麦有抢收抢打的习惯一般是“八分熟十分收”,“忙不忙先打场”。麦收后抢墑下种,争日争时,俗话说:“五月田,早一宿高一拳”。如墑情好,下种忌深,素有“五月豆,半边露”之说。夏天锄过地便来到了立秋季节,杂草生长开始缓慢,“立了秋的草棒打倒”,于是出现了“立了秋挂锄钩”之俗。秋收秋种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俗话说:“三春不如一秋忙”。这时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早、午两餐都在地头吃,边收边耕边种,不敢怠慢。种麦宜早不宜晚,有“白露两边看早麦”和“早种麦强起晚施粪”之说。“人勤地不懒”,庄稼长不好皆以“懒”论之。
过去,农业生产力底下,农民常说,“有饭天给吃”。庄稼长得好,称“神长”,打粮多谓之“神收”,有天旱“祈雨”和久旱逢雨而“敬天”的迷信习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