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之笔 绘蒙山水情
2008年8月22日,本刊记者在中国•临沂第五届中韩文化交流展上见到了著名画家赵文成,会展上他步履稳健、精神矍铄。如果不是先前对他有所了解,怎么也不会相信面前的他已是一位花甲之年的老者。交流展上他很忙,但百忙之中的他还是接受了专访。
他钟情于绘画已有四十七年,能持之以恒不仅仅是兴趣爱好所能做到的,最重要的还是一种职责一种使命,是怎样的一种使命让他对丹青如此痴情,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近了他,从他的讲述中得到了答案……
艺术爱好源于大自然美景的开启
走上艺术之路是大自然老师给了他绘画启蒙。儿时,每当夕阳西下他总喜欢站在山岗上眺望远处的风景,夕阳余晖把西边的天空涂抹上了一层朦胧橘红,整个乡村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柔和而又有一种灵动之美,就是这种美把他的人生与艺术结下了情结。
1961年,赵文成凭借绘画方面的才能,成了瓷厂一名专门从事绘画工作的工人。工作中,由于他的勤奋好学,而被选送到景德镇,师从全国著名陶瓷美术家毕渊明、邹国钧先生,开始了专攻陶瓷彩绘与艺术设计,在这段时间里他系统地学习了芥子园画谱,为后来在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绘画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成牡丹堪比洛阳牡丹
牡丹是大花头的花卉,它品种繁多,色彩丰富,娇艳动人,深受国人的喜爱,有“国色天香”之美誉,象征着富贵被人们称为国花。文成先生的牡丹更是有他独到的艺术之美。此次,赵文成老师在流觞亭画室为我们现场画了一幅牡丹图,欣赏文成老师作画犹如欣赏一曲优美的和弦乐曲,他笔下的牡丹既高雅绚丽、华贵多姿、又卓然挺秀、神韵凝重……
访谈中,当谈起他的牡丹绘画风格这个话题时,他与我们谈起了恩师王小古,他与王老师第一次见面的场景,似乎依然历历在目:那是1974年5月,恩师正在相公庄五七干校劳改,当时王老师正在猪圈里喂猪,50多岁看上去很清瘦也很和蔼,见到我后,他放下手中的活,把我让到了猪圈旁一个低矮简陋的棚子里,屋子里的摆设很简陋只有两张床、一个木板搭成的桌子,还有几幅用新闻纸画的花鸟画挂在墙上,看到那几幅画,我有些感动,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王老师能仍然坚持作画,这份对艺术的坚定和执着,深深地打动了我。说到这赵文成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如果我的生命中不是遇到王教授这样的名师,今天,我在画坛上也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赵文成继续叙述到……
天资聪明的赵文成深得王老的厚爱,因此,王老将他探索多年的恽南田的没骨画法和翁小梅小写意技法传授给了他,经过时间的钻研和磨练,文成熟练地掌握了王老写意画花鸟技法。他始终认为绘画应该有自己风格在里面,所以在继承了王老的绘画技巧的同时,他又进行了刻苦钻研,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文成牡丹法。
搜尽沂蒙奇峰打草稿,以沂蒙赤子之心绘沂蒙山水之最
赵文成先生的山水画格调清新、气势独具自然神韵。采访中,当记者提到泰山有雄伟之称,峨眉山有秀丽之美,为什么独爱描绘沂蒙山水?他给了记者这样的答案:“和全国其他名山相比,还是沂蒙山水让我感到亲切,蒙山不够雄伟,也不够高大,但是它有独到的地方。”
乡情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在乡情的促使下,赵文成先生曾用了三年时间访遍了沂蒙山区100余座山峰,72座崮巅,掌握了八百里蒙山沂水的纹理结构和神韵魅力。赵文成的山水画之所以有独到的艺术魅力,不仅仅是在于他的才思敏捷,最重要的是“他将自然之山水,化为胸中之山水”,在构图上采用三远法将最打动人的东西架构到画作中,使画面清新别致;在用墨上根据题材的需要有粗细浓淡之别,同时,还在画面中保留大片空白,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使画面显得空灵生动。
短短几个小时的接触,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文成老师的豪爽、洒脱。通过这次深入访谈来时的疑问也得到了答案:他的职责使命就是用自己的画笔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和激励,让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文成老师是一个乐观豁达之人,从不画穷山恶水及一些低调情绪的作品,他所描绘的画大都是激情高扬,或是对生活赞美之作。采访最后,当谈到下一步打算?他豪爽地说道:我虽已是花甲之人,但我将继续耕耘在画坛,用自己的画笔带给人们幸福,是我终生奋斗的目标。(程玉荣)
|